日前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列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业内人士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所涉及到的航空和卫星、高铁和动车、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板块的用钢需求,既为特钢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指出了方向,也为特钢行业提供了新需求、新市场。同时,要满足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用钢需求,特钢行业也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问题,舞阳钢铁为高端装备制造提供优质宽厚钢板。
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获大发展
航空和卫星将形成完整产业链。之前公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国要形成航天器制造、发射服务、应用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据专家介绍,目前,虽然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还刚刚完成产业初期的布局,但国家在致力于调结构的过程中,航空装备制造业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航空产品属高附加值的产品,未来市场极具潜力。与此同时,已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结合的卫星产业,也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高铁和动车需求将大幅提升。《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以高速铁路体系化安全保障技术、高速列车装备谱系化技术、高速铁路能力保持技术和高速铁路可持续技术为重点,以高速列车谱系化、智能化和节能降耗技术为核心,完善、提升并基本形成我国高速列车相关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体系。” 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对机车货车和城市轨道设备都提出了要研发满足国际市场不同需求的产品的要求。完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制,开发适应高寒、高热、高风沙等不同谱系的动车组。截至2011年,我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列车共计786标准列,预计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动车组需求将在1000列以上。
智能装备市场有待开发。资料显示,智能制造装备通常是对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同时,智能制造装备的水平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唯一尚未被市场充分认识的“金矿”。预计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未来5年~10年内将获得高速成长,未来5年有望实现年均25%以上的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船舶、发电设备制造业需要的重型、超重型数控加工机床,多轴联动和复合加工机床,高速、高效加工机床,大型、精密数控机床等。
海洋工程装备进入黄金发展阶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要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在20%;2020年,年销售收入要在4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据此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将扩大6倍,行业复合增速将在46%。
要实现发展目标还需要特钢支撑
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特钢行业展示了广阔的需求前景,满足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用钢需求也成了特钢行业“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从现在算起,到2015年仅有3年,可谓时间紧迫。
航空和卫星、高铁和动车、智能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都是针对特殊环境、特殊条件、特殊对象的特殊装备,所需钢材都是特殊材料,而且,目前关键部分用钢的国产化率有限。
如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虽然国产海洋平台钢板已经被广泛采用,EH36以下平台用钢基本实现国产化,占平台用钢量的90%。但关键部位所用的高强度、大厚度材料仍依赖进口。尤其是桩腿的价格几乎占了海上钻井平台价格的一半。“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工程用钢总量达到170万吨hgwgu,但用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特别是产品研发设计、核心关键配套设备等方面的钢材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目前,中国每年有70%左右的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需要进口。
再如在铁路用钢方面。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车轮在制造时对于钢材的洁净度、强韧性、耐磨性、轧制工艺、检测条件等都有极高的要求。目前世界高速列车车轮制造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仍属于高度的商业机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30余家列车车轮制造厂,主要分布在中、美、日、法、乌等国。
又如在飞机用钢管方面。飞机用钢管对质量的要求极高,与普通钢管相比,工序要多出五六道,除了产品不能有一丝瑕疵和耐高温外,管壁最薄处仅为0.5毫米。制造大飞机的材料,尤其是复合材料的研制,将是中国大飞机研制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业内人士表示,要满足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用钢需求,在未来的3年间里,还需要特钢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早日实现产品的升级发展。